电话咨询
400 1686 807
微信咨询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QQ咨询

肾移植病例

发布日期:2016-07-04 浏览次数:0次 信息来源: 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, 2017,15(01): 40-45.

临床资料

 

供体女性,37岁,死亡原因为脑外伤。ICU抢救6 d。无原发病,无心肺复苏。获取前肌酐90 μmol/L,获取前尿量100 ml/h。无低血压。热缺血时间为0 min,冷缺血时间为8 h。

 

供受双方血型均为B(+),人类白细胞抗原(HLA)匹配情况见表1。2014年2月12日HLA抗体检测为阳性,群体反应性抗体(PRA)30%。抗体特异性分析:抗HLA-DR:1、4、7、8、9、10、11、12、17、18。DR8阳性。2015年12月25日Luminex查PRA:DR:7、9、12、15,DRW:52,DQ:2、5、6、7,DQ5阳性。患者自述DQ5阳性,说明患者本身存在抗自身抗体。受体与供体DCD阴性。供体特异性抗体(DSA):DQB1*02:02 ,BCM 12043。

 

点击查看原图

表1 人类白细胞抗原(HLA)匹配情况

 

供肾零点活检(图3)穿刺示小球无明显硬化,间质区肾小管变性坏死明显,但是无明显基底膜塌陷和自溶。荧光(图4)可见免疫沉积物,但无明显特异性。零点活检评估内容:(1)供肾:是否可用—纤维化程度的评估;是否存在可疑的活动性病变—确认;可疑肿瘤的评估—良恶性与类型;血压和年龄对肾小球硬化与萎缩的影响。(2)缺血-再灌注肾损伤的评估;近曲肾小管的改变(急性坏死/ATN);肾小管上皮扁平与TBM裸露;肾小球的改变。供肾评估要求:(1)标本的要求:至少25个肾小球和2条动脉;(2)肾小球硬化范围:>20%;(3)动脉硬化程度:>25%;(4)间质纤维化与肾小管萎缩;(5)肾小球和动脉内血栓(胆固醇性栓子为禁忌)。供肾评估报告(参照Remuzzi分级):(1)穿刺类型:皮质、髓质、楔形/细针;(2)肾小球数量与肾小球硬化范围;(3)动脉数量与动脉内膜纤维化或玻璃样变范围;(4)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范围;(5)肾小球和血管内血栓。本例供肾病理评估为2分。肾小球硬化率:5/23=21.7%;肾小球(g0-1);肾间质炎症(i1);肾小管萎缩(t0-1);肾小管Rbc管型;个别小动脉(v0-1);免疫荧光(IF):多项弱表达。从形态上看,肾小球病变轻,但伴肾小球硬化(21.7%);肾小管红细胞管型,提示可能在ICU期间存在急性肾损伤(AKI)。从IF看:多种抗体与补体弱表达,特异性低。可能为随年龄增加发生的退行性变;不完全除外供者继发性免疫复合物沉积性肾炎/自身免疫性疾病。

 

点击查看原图

图3 2016年7月4日零点穿刺,HE染色示肾小球无明显硬化,间质区肾小管变性坏死明显,但是无明显基底膜塌陷和自溶

 

点击查看原图

图4 荧光下可见免疫沉积物,但无明显特异性

 

受者,女性,36岁。原发病:慢性肾小球肾炎(无活检),2002年首次移植,移植肾失功(无活检)。透析方式:血液透析(2年),术前PRA30%(ELISA法),术前肌酐912 μmol/L,MM错配2个。既往有慢性乙肝、丙肝(病毒均无复制),手术日期2016年7月4日。血管吻合方式:供肾动、静脉与受体髂外动、静脉端侧吻合。输尿管吻合方式:输尿管全层与膀胱黏膜吻合,肌层包埋。术后免疫抑制治疗及恢复情况(表2)。患者术后出现DGF,术后2周尿量逐渐正常。肌酐缓慢下降出院。群体反应性抗体系列检测:术后第12天复查PRA:HLA抗体检测:阳性,PRA:30%,抗体特异性分析:抗HLA-DR:1、4、7、8、9、10、11、12、17。其中HLA-DR8与供者相同。术后2周移植肾彩超(表3)示移植肾长径13.7 cm,短径5.8 cm,宽径6.0 cm;移植肾轮廓清,形态稍大,表面光滑,实质回声强,集合系统未见分离暗区,移植肾中上段前方显示夜行暗区,范围约8.5 cm×2.7 cm,透声差。彩色多谱勒血流图:血管树走向清晰,血流充盈尚可,大致正常。超声提示移植肾回声增强,请结合临床;移植肾周包裹性积液,建议追踪观察。

 

点击查看原图

点击查看原图

出院时免疫抑制方案:普乐可复4 mg/d,吗替麦考酚酯1250 mg/d,强的松12 mg/d。出院后2周(即术后约6周)出现血肌酐、尿蛋白增高。移植肾超声示吻合口流速高(表4)。移植肾超声示移植肾长径12.0 cm,短径5.0 cm,宽径5.2 cm;移植肾轮廓清,形态稍大,表面光滑,实质回声强,集合系统未见分离暗区,移植肾中上段前方显示液性暗区,范围约6.5 cm×2.1 cm,透声差。彩色多谱勒血流图示血管束走向清晰,血流充盈尚可。肾主动脉似见2处吻合口起源于髂血管,上支较细小,吻合口段血流速度均呈五彩镶嵌状高速射流。超声提示移植肾主动脉吻合口段血流速度明显增快,与前比较变化不大,建议密切追踪观察;移植肾周包裹性积液,与前比较变化不大,建议追踪观察。2016年8月23日血肌酐升高至184.9 μmol/L,2016年8月27日采用MP冲击治疗500 mg、250 mg、250 mg。血肌酐未见明显下降,波动于170~190 μmol/L。2016年9月13日复查PRA:HLA-Ⅱ类阳性21%(DR:9、15;DQ:2、4、5、6),DR5阳性。

点击查看原图

2016年10月10日移植肾穿刺(图5)可见局灶性硬化,淋巴细胞浸润,肾小球大致正常,血管壁、管腔无明显异常。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,可见程度很轻的小管炎。可见条纹状纤维化,非特异性改变。病理报告示肾小管间质损伤:灶性肾小管炎(1~2个淋巴细胞);条带状间质纤维;间质内灶性单一核细胞浸润。肾小球病变轻微,个别炎细胞浸润。个别间质内小动脉内膜轻度增厚,间质小静脉小管周毛细血管炎明显。免疫荧光(图6):细颗粒状荧光物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,IgM(±~+),IgA、IgG、Kappa、Lambda、Fib、C1q、C3、C4、C4d及TGFβ-1均(-)。免疫组化:LCA(+),CD3(T淋巴细胞+),CD4及CD8(T细胞+,CD8稍多于CD4);CD19及CD20(B淋巴细胞-);CD68(组织细胞+);CD34(血管+)。(移植肾)倾向考虑急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(IA型)。

 

点击查看原图

图5 2016-10-10移植肾穿刺:可见局灶性硬化,淋巴细胞浸润,肾小球大致正常,血管壁、管腔无明显异常。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,可见程度很轻的小管炎。可见条纹状纤维化,非特异性改变。

 

点击查看原图

图6 免疫组化及荧光结果,免疫组化:LCA(+),CD3(T细胞+),CD4及CD8(T淋巴细胞+,CD8稍多于CD4);CD19及CD20(B淋巴细胞-);CD68(组织细胞+);CD34(血管+)。免疫荧光:细颗粒状荧光物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,IgM(±~+),IgA、IgG、Kappa、Lambda、Fib、C1q、C3、C4、C4d及TGFβ-1均(-)。

 

进行病毒检测,除外药物中毒及疱疹病毒感染可能。最终诊断分析考虑为排斥:急性T淋巴细胞介导排斥反应,局灶性小管炎,间质炎症反应:0~25%。该患者术后Tac谷浓度均低于10 ng/ml进一步查病毒相关检查均阴性,单纯疱疹病毒1型(人类疱疹病毒1型),单纯疱疹病毒2型(人类疱疹病毒2型),水痘带状疱疹病毒(人类疱疹病毒3型),EB病毒(人类疱疹病毒4型),巨细胞病毒(人类疱疹病毒5型),BK病毒。最终诊断:急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(ⅠB)。2016年10月21日血肌酐升高至255 μmol/L,2016年10月22日开始实施MP冲击:500 mg、250 mg、250 mg。血肌酐波动在180~220 μmol/L。2016年10月21日免疫抑制方案调整为:普乐可复2 mg/d,西罗莫司0.5 mg/d,吗替麦考酚酯1 000 mg/d,强的松4 mg/d。予以患者IVIG治疗后1个月,肌酐维持160 μmol/L,患者拒绝再次穿刺。

 

对侧肾受体一般情况介绍:受者,男性,37岁,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(未穿刺证实),既往血液透析4年,术前PRA阴性,术前肌酐1 106 μmol/L,MM错配4个。手术日期为2016年7月4日。免疫诱导方案:ATG-F(100 mg)×5支+注射用巴利昔单抗(20 mg)×2支。围术期甲强龙用量为2 g。术后早期口服免疫抑制剂方案:普乐可复+麦考酚钠肠溶片+强的松。血肌酐降至最低值时间37 d。术后血肌酐最低值74 μmol/L。既往乙肝病史(有复制)。

 

专家讨论

 

专家一:T淋巴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促发了新生DSA的形成。一项针对315例术前DSA阴性的肾移植受者的分析显示,新生DSA阳性组受者在DSA形成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DSA阴性组。急性排斥反应促发了DSA的形成。T淋巴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,因T淋巴细胞的活化γ干扰素释放增加,刺激移植物内皮细胞HLA表达增加,B淋巴细胞在识别抗原后分化为浆细胞,从而产生新生针对供者HLA的特异性抗体DSA。供者特异性抗体在移植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。移植领域对供者特异性抗体(DSA)的认知及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,而随着研究的深入,DSA在移植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。DSA是指移植后在受者体内产生的针对供者人类白细胞抗原(HLA)的特异性抗体。早在1966年,Kissmeyer NF等人发现超急性排斥反应与预存DSA显著相关。1970年,Jeannet等人发现肾移植术后早期即可产生DSA。在20世纪90年代,Halloran等人初步提出了DSA对移植物的损伤机制,DSA与移植物HLA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,介导炎症细胞反应产生损伤。而目前,大量的研究显示,DSA增加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(AMR)风险,AMR是导致移植物丢失的关键原因,并且在2013年国际移植学会推出了DSA检测指南。

 

T淋巴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可以同时伴有本分级中的2、5和6。急性T淋巴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分级ⅠA:具有明显的肾组织间质炎性细胞浸润(>25%的肾组织被累及,i2或i3)并局灶性中度肾小管上皮炎(t2);ⅠB:具有明显的肾组织间质炎性细胞浸润(>25 %的肾组织被累及,i2或i3)并局灶性重度肾小管上皮炎(t3);ⅡA:具有轻度至中度动脉内膜炎(v1);ⅡB:具有重度的动脉内膜炎致>25%的动脉管腔狭窄(v2);Ⅲ:具有透壁性动脉炎和/或动脉管壁中层平滑肌纤维素样坏死并伴有动脉管壁淋巴细胞浸润(v3)。

 

专家二:早期对于DSA介导排斥要求C4d阳性,但是2013banff标准已经撤销,但是外周血DSA应为阳性。一项有622例患者入选的研究共进行796次穿刺,发现11.1%DSA阴性患者及11.6%DSA阳性患者,光镜下均未见抗体介导排斥表现。追问患者电镜结果显示无明显内皮肿胀,移植美国移植年会会议报道电镜:内皮细胞肿胀,足细胞消失,内皮下扩张,管周毛细血管多层提示抗体介导排斥。患者二次移植,DQ阳性,对于抗体介导排斥,DQ较DR风险高。

 

专家三:患者移植肾穿刺可见局灶硬化,不排除与穿刺部位选择有关,若条件允许予以更换穿刺点。移植肾超声显示血管流速快,是否存在血供问题仍不能排除。建议予以患者再次移植肾穿刺。雷帕霉素对移植肾增生的保护作用明确,但是雷帕霉素学习曲线长,不易掌握浓度,其对移植肾的生存期影响尚不明确。


走进惠邦
企业介绍
新闻中心
责任与公益
肾内资讯
指南综述
文献荟萃
病例分享
会议动态
析之助
产品介绍
品牌与服务
案例分享
安装申请
联系我们
营销网络
加盟与招聘
返回顶部